目前,實用的氮化表面熱處理中,除了早期進行的氣體氮化外,有鹽浴氮化、氣體軟氮化、離子氮化等,近年來,一種新的氮化工藝一-真空氮化處理,正在成為有潛在發(fā)展趨勢的表面熱處理技術。本文僅就熱作模具鋼滲氮工藝及發(fā)展進行分析。
氣體氮化
氣體氮化又稱為硬氮化,早期在金屬壓鑄模上用氣體氮化來代替淬火。其工藝路線一般為:毛坯成型一調質處理一機械加工一除應力處理一氮化一磨削。氣體氮化表面白層常為脆性的Fe2N相,裂紋敏感性大,需將此層磨去后使用。此外,由于鐵的氮化物(Fe2N、Fe:N、Fe,N)穩(wěn)定性差,易于集聚粗化,硬度較低,常選用含強氮化物形成元素的低碳及中碳合金鋼,形成氮化物的元素均可提高氮化層硬度,但卻降低了氮原子在鋼中的擴散速度,氮化速率僅為0.01 ~ 0.015mm/h,以熱作模具鋼的典型鋼種3Cr2W8V為例,采用兩段氮化其氮化時間達50小時以上。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,從七十年代以后,隨著氮化技術的不斷發(fā)展,氣體氮化在模具上的應用逐漸減少。
軟氮化
所謂軟氮化是將模具在低溫(520~590度)進行碳氮共滲(主要是滲氮)的過程,它的主要優(yōu)點是:適用的鋼材更為廣泛,無需選用特殊的氮化鋼,對一般的結構鋼、工模具鋼均可適用;(2)除滲氮外,還滲有一定的碳,軟氮化溫度下,碳在a-Fe中的溶解度很低,碳的擴散速度比氮原子慢,因而鋼的表面層首先被碳飽和,并生成及其細小的FeC質點,它使得FesN和FeN化合物能夠較快形成,對氮化過程起著媒介和加速作用,軟氮化的時間比氣體氮化大大縮短。(3)氣體氮化與軟氮化都形成ε相,但軟氮化生成的e相不是Fe:N相,而是一種以FesN為主的相,它不但脆性和裂紋敏感性小,而且還具有耐磨、抗咬合和抗蝕等重要性能,使用前不用磨去。軟氮化的滲層較薄,不宜在重載下工作。對不承受大的載荷,而又需抗疲勞、抗磨損、抗咬合的熱作模具軟氮化十分適用。
離子氮化
與氣體軟氮化同步發(fā)展的是離子氮化。離子氮化是利用稀薄氣體的輝光放電現(xiàn)象進行氮化的方法。是目前最成熟的離子熱處理工藝其最大特點是:滲層組織和相組成可以控制,通過調整工藝參數,可獲得純擴散層,單相化合物層等,如N:/H2≤1時,化合物層是由韌性較高,厚度為10微米左右的r(FeN)單相組成,且氮化層內N的濃度梯度小,因而與基體結合比較牢固。而普通氣體氮化時。化合物層由e+Y雙相組成,由于二者比容不一造成局部拉應力區(qū)域,以及氮化層內N濃度梯度大,化合物層基體結合不很牢固,因而脆性大于離子氮化。與普通氣體氮化相比,離子氮化具有速度快,質量高,變形小,可實現(xiàn)氮勢控制,不污染環(huán)境,氨氣消耗少和易于防滲等特點,而且由于離子轟擊和氫氣的還原作用,能有效的去除表面鈍化膜。但若工件表面有油污,毛刺,盲孔,或供氮不穩(wěn)定,易使輝光由異常放電過渡到弧光放電,影響氮化進行。目前離子滲氮在模具上的應用之關鍵技術是根據其特點,合理選用工藝參數,以期獲得提高離子滲氨效能與成本之比,
真空氮化
真空氮化的出現(xiàn)代表了氮化技術的最新發(fā)展方向,它真正實現(xiàn)了生產的無污染和工件的少畸變,目前正在成為模具生產中最有應用價值的技術。
真空氮化是使用真空爐對模具進行整體加熱,充人少量氣體,在低壓狀態(tài)下產生活性氮原子滲人并向鋼中擴散而實現(xiàn)硬化的。其特點是通過真空技術,使金屬表面活性化和清凈化。在加熱、保溫、冷卻的整個熱處理過程中,不純的微量氣體被排出,含活性物質的純凈復合氣體被送人,使表面層相結構的調整和控制、質量的改善、效率的提高成為可能。真空氮化和軟氮化一樣是碳氮共滲過程,但由于氮化時將真空爐排氣至較高真空度,同時送人以氨氣為主的,含有活性物的多種復合氣體,并對各種氣體的送入量進行精確控制,真空滲氮處理后,滲層中的化合物層是e單相組織,沒有其它脆性相(如FesC、FezO)存在,所以硬度高,韌性好,分布也好。無脆性相的單相ε化合物層的耐磨性比氣體軟氮化組織的耐磨性高,抗摩擦燒傷、抗熱咬合、抗熔敷、抗熔損性能都很優(yōu)異,但該“白層”的存在對有些模具也有不利之處,易使鍛模在鍛造初期引起龜裂,焊接修補時易生成針孔.但真空滲氮的另--個優(yōu)點就是通過對送人爐內的含活化物質的復合氣體的種類和量的控制,可以得到幾乎沒有化合物層(白層),而只有擴散層的組織。但僅有擴散層組織時,模具的抗咬合性、耐熔敷、熔損性能不夠好,因此需要根據各類熱作模具的服役條件和性能要求,調整表面層的組織和性能。這就要求合理選擇工藝,包括滲氮溫度、爐壓控制、氣體濃度、材質成分等,從而獲得理想的表面層相結構及使用性能。此方面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。
- 上一篇:H13模具鋼的氮化處理
- 下一篇:塑料模具氮化處理的意義